武汉12年走出12位感动中国人物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5-05-08浏览次数:2239

   被誉为“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”的中央电视台“感动中国”栏目,于2002年开始推出,迄今已连续举办12年。其间,武汉一共走出了12位“感动中国”人物。

  据统计,从武汉走出的“感动中国”人物,12年来共有11组,总计12人。他们当中,既有“两弹一星”元勋朱光亚、“中国核潜艇之父”黄旭华这样的科学家,也有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、“抗艾英雄”桂希恩这样的学者;既有“飞天神女”王亚平、花甲之年勇救人质的驻外大使孙必干,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百姓,如“暴走妈妈”陈玉蓉、“平民英雄”方俊明、“信义兄弟”孙水林和孙东林、于无声世界创造美的邰丽华。

  这个群体中,还有优秀大学生的代表——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。

  12年来,这12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。

 

  “两弹一星”元勋��朱光亚

 

  【事迹】

 

  朱光亚,1924年12月生,湖北武汉人,“两弹一星”元勋。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,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,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。

 

  20世纪50年代末,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。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、氢弹的研究、设计、制造与试验研究,地下核试验的攻关,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,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,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。20世纪80年代中期,他还参与了“863”计划(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)的制定和实施。

 

  朱光亚于2011年2月26日逝世。

 

  【颁奖词】

 

  人生为一大事来。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,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,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。细推物理即是乐,不用浮名绊此生。遥远苍穹,他是最亮的星。

 

  母爱齐天��陈玉蓉

 

  【事迹】

 

  陈玉蓉,1954年生,湖北武汉人。

 

  陈玉蓉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生了一种先天性疾病——肝豆状核病变,这种肝病无法医治,最终可能导致死亡。为挽救儿子的生命,陈玉蓉请求医生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。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,无法捐肝救子。

 

  陈玉蓉开始减肥——每天走10公里。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,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;走破了4双鞋子。

 

  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,奇迹出现了:脂肪肝没有了。

 

  2009年11月3日,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成功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。

 

  【颁奖词】

 

  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。她忍住饥饿和疲倦,不敢停住脚步。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,她就舍出血肉,付出艰辛,守住信心。她是母亲,她一定要赢,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。

 

  抗艾英雄温情无限��桂希恩

 

  【事迹】

 

  桂希恩,湖北武汉人,武汉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教授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医生,中国艾滋病防治专家指导组成员,中国艾滋病高发区的最早发现者。

 

  2004年6月11日,在湖北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登门看望了桂希恩教授。温家宝说:“我在电视上看到你的事迹,很感动。这次到湖北出差,专门来看看你。”

 

  河南上蔡县文楼村从“中国艾滋病第一村”变成“中国艾滋病关爱第一村”,当年67岁的桂希恩功不可没。1999年,他通过实地考察,发现了这个村“许多人染上怪病相继死亡”的原因,是患了艾滋病。医生的职责使桂希恩不能放弃调查。他的行动最终得到上级部门支持,文楼村也因此成为受关爱的中心。

 

  【颁奖词】

 

  他清贫而充实,温和而坚定。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。他让温暖传递,他让爱心汇聚,直到更多的人向弱者张开双臂,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。他不惧怕死亡,因为他对生命有博大的爱。

 

  大山深处孤身支教��徐本禹

 

  【事迹】

 

  徐本禹,曾就读华中农业大学。现为共青团湖北省委学校部副部长,省学联副秘书长。

 

  2004 年7月11日,一篇题为《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》的帖子出现在互联网的“天涯论坛”上,内容是关于一个学生到西部农村支教。几个月间,几十万人点击了它,还惊动了一位省委书记,改变了几百名孩子的命运。这个支教者就是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徐本禹。当初奔赴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,22岁的徐本禹只为 “喜欢教那些孩子”, 为此他放弃了读研机会。

 

  【颁奖词】

 

 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,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,在过去的一年里,他让我们泪流满面。从繁华的城市,他走进大山深处,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,扛住了倾颓的教室,扛住了贫穷和孤独,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。徐本禹点亮了火把,刺痛了我们的眼睛。

 

  中国首位太空教师��王亚平

 

  【事迹】

 

  王亚平,女,1980年1月生。1997年,17岁的王亚平被选至长春飞行学院,2001年获得军事学学士学位。毕业后的王亚平进入武汉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,成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。

 

  王亚平的追梦之路遭遇了常人难以逾越的挑战。在长春飞行学院期间,为了打实体能基础,她常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冬天跑几千米,跑完步回来就像一个圣诞老人,眉毛眼睛上都是冰碴。在武汉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,她不仅熟练掌握了4种机型的驾驶,还成为一名年轻的骨干飞行员。

 

  从2010年进入航天员大队,到2013年执行神十任务,3年的时间里,王亚平的生活中只有学习、训练两件事,几乎没有休息日,她调侃自己如同过着“苦行僧”般的生活,在通往太空的道路上,每一天、每一步都在朝着飞天的目标拼搏。

 

 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,王亚平和聂海胜、张晓光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。

 

  6月20日上午,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内,王亚平在指令长聂海胜和摄像师张晓光的协助下,向全国6000多万学生进行了太空授课,精彩生动的演示令人印象深刻,她也由此获得中国首位“太空教师”的美誉。

 

  7月26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决定,授予王亚平同志“英雄航天员”荣誉称号并颁发“三级航天功勋奖章”。

 

  昨晚,中国10位载人航天英雄获评“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”群体,颁奖典礼上,杨利伟、费俊龙、聂海胜、翟志刚、刘伯明、景海鹏、刘旺、张晓光、王亚平等9人与观众见面,女航天员刘洋因有任务未能出席。

 

  信义兄弟��孙水林 孙东林

 

  【事迹】

 

  孙水林,男,1960年生,武汉黄陂区泡桐镇人,建筑商。孙东林,男,武汉黄陂区泡桐镇人,孙水林弟弟。

 

  2010年2月9日,腊月二十六。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,原定与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,但他临时决定赶在雨雪封路前赶回武汉,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。不料途中遭遇车祸,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。

 

  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遗愿,在大年三十前一天,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,将工钱送到农民工手中。“新年不欠旧年账,今生不欠来生债”。孙水林、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,被人们赞为“信义兄弟”。

 

  【颁奖词】

 

  言忠信,行笃敬,古老相传的信条,演绎出现代传奇。他们为尊严承诺,为良心奔波,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。雪夜里的好兄弟,只剩下孤独一个。雪落无声,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。

 

  无声世界创造美丽��邰丽华

 

  【事迹】

 

  邰丽华,曾在武汉第一聋哑学校和湖北美术学院求学,毕业后在武汉第一聋哑学校担任教师。现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、舞蹈演员、艺术总监,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。

 

  2005年的春节晚会,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了邰丽华以及她领衔主演的舞蹈《千手观音》。在无声的世界里,邰丽华创造出特殊的美丽,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。推选委员会评价道:邰丽华的美丽来源于心灵和品质,这美感因克服残疾顽强地表现出来更显灿烂,她的美丽,体现着追求光明、战胜困难的人类精神。

 

  【颁奖词】

 

 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,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,于无声处,展现生命的蓬勃,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。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,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,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。

 

 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��袁隆平

 

  【事迹】

 

 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,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,小学、中学在武汉就读,在母校武汉四中,他设立了“袁隆平奖学金”。

 

  2004年,世界粮食奖、以色列沃夫奖、泰国金镰刀奖先后授予了袁隆平。袁隆平研究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是世界上首例成功的杂交水稻品种,据统计,从1976到1987十年间,中国的杂交水稻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,这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为温饱努力的中国农民来说,简直就是救命粮。2001年,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——国家科学技术奖。

 

  【颁奖词】

 

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。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,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;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,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,淡泊名利,一介农夫,播撒智慧,收获富足。他毕生的梦想,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。喜看稻菽千重浪,最是风流袁隆平。

 

  花甲老人勇救人质��孙必干

 

  【事迹】

 

  孙必干,湖北武汉人,原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组长。

 

 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;5月,美军宣布结束对伊拉克为期40多天的大规模军事打击;6月,中国政府开始着手进行驻伊使馆的复馆工作。当时,已退休半年的孙必干临危受命,在枪炮声中艰难复馆,25小时奇迹解救人质,孙必干也成为中国第一位带着保镖上任的外交官。

 

  【颁奖词】

 

  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,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。为了达成和平,他游刃于战火之间,为了挽救生命,他斡旋在死亡边缘。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趋避之。”2004年,这个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,前方,是他必赴的使命;身后,是让他骄傲的祖国
 转载自 中国文民网 武汉 http://hbwh.wenming.cn/wmby/ddmf/201402/t20140211_1014015.html

XML 地图